首页 > 行业研究 > 聂震宁:阅读的艺术

聂震宁:阅读的艺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0-03-27 10:36:33      浏览次数:       [ ]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聂震宁

 我们似乎较少见到关于阅读艺术的讨论。然而实际上阅读的艺术是存在的。可以说,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有艺术存在。

 那么,阅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自然也有关于阅读的艺术存在。在国民阅读状况正在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当下,我们很有必要来讨论一下阅读的艺术。

 一生熟读几本书

 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得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多读,乃是一般要求,在当今书多如过江之鲫的时代,已经很难考量一个人读书的多寡及其必要性。读懂——识破,当然是读书的高境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对于读书主要是为了爱好、修养甚至休闲而非专业研究和实用需求的人,也不一定要在识破上过于费劲。熟读,对所有读书的人都是一个比较实在的要求。把一本书读熟,经过努力不仅可以做到,而且也是很有意思的成果。读一本书,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三国志》中一句名言,流传很广,此处“见”字读作“现”,即指熟读之后,书籍中的许多意思会逐渐呈现出来。

 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书籍。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致去熟读诸如《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籍,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籍,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这是曹禺传授写作奥秘的要点,也是读书人读书的基本点。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和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籍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无处不在的数字阅读

 当我们提倡全民阅读时,是在提倡什么样的阅读呢?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是读书还是读手机?是上图书馆还是上网?这是多元化阅读的时代需要我们做出回答的问题。那么,我要毫不讳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提倡全民阅读,就是提倡传统阅读——读书。

 由于数字阅读技术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就有人主张一概不算阅读。其实,冷静一想,又觉得这种态度不免失之于简单武断。前面说了,也有人在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文字、读微博微信,甚至读网络小说、电子书籍的大有人在,而且那些文字并不一定都是肤浅和零碎的。倒退回去10多年,那时极少有人捧着书读书。现在毕竟有不少人捧着iPad和手机、电子阅读器阅读文章了,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渐渐读之甚多,难道这不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过程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善待各种方式的阅读。不能说读电子阅读器就不是正经读书,不能说移动阅读就不算阅读。

 此外,数字阅读还有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便捷。查阅资料的便捷、检索信息的便捷、链接知识的便捷、存取文件的便捷,这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现在大家时间都不够用,时间变成碎片,我们想抽空读点书怎么办?在候车候餐的时候,在等候朋友的空当,在无聊的公交车上,打开iPad,打开电子阅读器、手机来读书,显然不失为利用碎片时间的好方法。我们去旅行,不能够搬成箱的书跟着走,可是一个电子阅读器就能装下1000种书,随时点击就能读,用碎片化时间读完整的书或者读些精短的碎片文章,不亦乐乎?

 所以,尽管数字阅读有如许好处,我还是要明确地表示,我们所提倡的全民阅读就是全民读书。一开始我们就说过,数字阅读早已风靡于当下,一个年轻人几年里更新过多少代手机的例证比比皆是,哪里还用得着我们声嘶力竭地去提倡!社会舆论只要善待之,做好引导,就是明智之举。而全民阅读,特别是完整阅读、深度阅读,乃是国家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实的问题却是随时都有萎缩的危险,现在怎么提倡都是不为过的。

 如何让孩子深度阅读

 所谓深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泛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提出来,是指深度的阅读,深刻的理解,而要深刻理解就需要完整阅读,深阅读也就同时是指整体性阅读。对于个人修养,有过深阅读和只有过浅阅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青少年,特别需要有深度的阅读,有了深度的阅读才有优秀价值观的深度建立。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数字阅读对青少年的深度阅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和消解。孩子可能从碎片化阅读中,知道了事情,但没有形成知识;也许有了一些知识,但没有理解或没有形成理念;可能有了一点理念,但没有形成理论;因为没有深度思考,最终没能培养好自己的心智,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我主张青少年更多地去读完整的纸书,因为在纸书面前,我们会比较宁静一些,古人说不静无以学,这是有道理的。但我并不反对使用新载体来读。为此我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忙碌时,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看手机、iPad,总比什么也不看好;闲暇时,还是要读完整的书,可以在电子阅读器、手机上读,但最好还是读纸书。一个人总不能一直“忙时读屏”,碎片化阅读,像吃零食,可以不断抚慰我们心灵,满足一时的欲望,可是零食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而深阅读就像是我们的主食,人要身体健康还是要坚持吃主食。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还有一些意志薄弱者迷恋零食不能自返。有益的阅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生态上,各种阅读相得益彰,这样全民阅读才能有保证持续推进。

 (文章节选自《阅读的艺术》 作家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上一篇:黄书元 :编辑如何提高政治素养
下一篇:坚持高站位出版推进“瘦身强体” ——访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