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
抗击疫情出版服务快速响应特点鲜明
发布时间:2021.01.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北京印刷学院张志林、刘华坤执笔 阅读:1129次
编者按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建立的新闻出版行业国家实验室,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双方组成的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在283天时间里逐日跟踪抗击疫情时间线索,形成了10多万字的研讨材料,对出版行业抗击疫情应急响应进行时间空间特点、类型分布特点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完成并更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出版服务响应报告》。本期《出版周刊》05版、06版摘录报告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北京印刷学院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书写了壮丽的抗疫史诗。在抗击疫情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体现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出版行业接受大考也有重要表现。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最严峻的时候,全国经济社会活动按下“暂停键”,正常的出版生产营销活动被“冻住”。但是,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出版社,凭借敏锐的政治自觉,想方设法、分秒必争,紧急策划出版抗疫主题出版物,迅速开放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回应社会对疫情防控知识的关切。
回顾2020年,出版业的响应行动有两种模式,一是抗疫主题出版物响应模式,二是快速重组开放知识资源平台响应模式。
出版业抗疫响应的整体表现
图1 抗疫响应5个阶段表现
在整个抗疫斗争期间,全国585家出版社,除军队系统出版社外,接受观察的561家出版社中,有317家(占比56.5%)应急响应,其中275家出版社(占比49.0%)新推出版物响应676种,114家出版社(占比20.3%)迅速开放182个知识资源服务平台,有72家出版社兼具两种响应(占比12.8%)。
出版行业抗疫响应的5个阶段划分,对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21次会议部署。出版社响应类型和响应阶段表现的整体描述如图1所示。
冲在最前面的是两家中央级科技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体现科技引领服务抗疫的“健康中国”国家队水平。这两家出版社在医学出版领域有着丰富的深耕成果,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智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出版了48种疫情防控出版物,开放了9个知识服务平台。正是它们的优秀表现,为全国出版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令,开展出版服务树立起标杆。
重组开放知识资源平台响应观察
重组和开放知识资源平台服务是抗疫响应的第二种模式。提供知识服务是出版社深化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是面向用户需求提升出版服务的主要形式。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过程中,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出版界的认同与重视,尤其是垂直型的知识平台建设,更体现了出版社的权威和实力。
抗疫早期,114家出版社有开放平台响应(20.3%),占比超过两成。开放平台182个,平均每家响应社1.6个。开放1个平台的出版社占七成(70.2%)。知识产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5家开放了4个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开放了6个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放平台最多,数量都是7个,都集中在东部。
开放平台响应与新推出版物响应两种模式并不相同,比较四大区域出版社抗疫响应模式发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东部地区两种响应贡献均居第一位,北京市、上海市对两种响应模式有主要贡献。二是其他3个区域,两种响应模式的贡献排序差异互补。出版物响应模式中的响应家数、出版物数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北部;但开放平台响应模式正好相反,响应家数、开放平台数依次为东北部、中部和西部。
平台建设普遍需要较长周期,需要数年搭建并不断进化,需要拥有自主出版资源,耗费的时间、人力、资金等资源较多,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背后,反映了出版社长期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谋划、作为与成果。
开展知识资源服务的规模、程度、质量,直接体现了出版治理过程中出版社、行业主管部门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融合发展的成效,也体现了出版行业跟进科技进步的步伐,以及满足大众对出版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响应程度。在这次应急响应中反映出的中央、地方出版社响应差异,以及中央出版社板块之间响应的差异,提示出版行业要在治理体系上对知识服务更好地进行规划,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值得进行专题性研究。
新推出版物适应疫情防控阅读需求
图2 抗疫主题出版物内容分类
疫情防控出版服务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抗击疫情有良好知识护航作用,出版物响应有以下3个鲜明特点。
第一个鲜明特点是新推出版物更好地适应了全国抗击疫情的多层次、全方位阅读需求。全国出版社已出版的676种抗疫主题出版物,涵盖了急救治疗、防控指导、心理辅导、防疫科普、法律护航、宣传教育等广泛内容,向大众和相关专业领域宣传正确、权威、专业的防护知识,消解大众恐慌心理,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群体的防护阅读需求。
本报告将这些主题出版物分为三大类别,即抗疫指导、防疫科普以及宣传读物,再细分若干小类,以便概览新推出版物的内容分类。经分析整理的676种出版物分类如图2所示。
防控指导类出版物占比最高,数量达到156种,多采用手册、指南、指引等书名,是应对突发重大疫情最紧迫的出版物板块。文史纪实类出版物占比第二,有118种。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抗疫简史》,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用直接、权威的事实展现了人类几千年来同各种传染病的不断抗争,不断取得医学史上重大突破的史实。其他类别依次为防疫知识(75种)、心理辅导(71种)、少儿科普(62种)等。
第二个鲜明特点是不同类型出版物不同阶段响应的轨迹与党中央工作重点部署相适配。
第三个鲜明特点是突出本色、扎实内功,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的出版生命力。在疫情防控主题出版中,推出4种及以上出版物的有49家出版社,占275家出版物响应社的17.8%,出版物占676种的四成以上(47.6%),在响应出版社中的表现十分抢眼。出版品种在8种以上有13家。
出版物响应5种表现为:一是高烈度集中发力。在关键期阶段,同一天推出多种题材类型出版物。如中国环境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同一天推出4种,中南大学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同一天新推出3种,显示出高烈度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高韧度持续发力。在疫情防控的第二至第四阶段持续推出出版物,如人民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大医学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等,持续有抗疫主题出版物面世,人民卫生出版社共推出33种,表现出高韧度的内在功力。三是优势互补联合发力。有7家中央社、地方社联手合作,推出蒙汉版、中英文等指导手册,多媒体绘本、科普读物。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与大地出版社等,优势互补,快速行动,新推出版物,这都缘于平时厚实基础下足的功夫。四是抵近一线倾心发力。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武汉,在“封城”最艰难的日子,武汉的出版社力克时艰,竭尽全力通过网络进行出版服务,先后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5种)、长江少儿出版社(4种)、华中科大出版社(1种)、湖北教育出版社(1种)和湖北人民出版社(1种)等出版了12种抗疫主题出版物,将出版服务拉近到救治一线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确诊康复病人。五是支援全球分享发力。进入3月,国外疫情暴发流行,出版社继续战斗,将中国经验翻译传播到海外,支援全球抗击疫情。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尤其是权威指导、以史明鉴、诵唱英雄等选题出版,需要久久为功的深厚出版资源沉淀,包括作者资源、选题策划生产资源、多样化调用资源、多层级历时性传播渠道资源、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应用资源、人财物组织保证资源等,抗疫响应体现了出版社全方位的能力和担当。人民出版社在2020年1月30日提前推出主题出版物《中国疫苗百年纪实》电子书。这本以纪实文学方式写成的中国百年抗疫史,生动讲述现代中国在“防疫战场”上的代表性重大事件与人物,从特殊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接力出版社与党建读物出版社合作的《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一书,利用形象的插图展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为激励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进取提供榜样。这类出版物的共同特点,不是仓促确定选题策划,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酝酿,选题的积累深度、厚度显示了出版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独到的专业功底。
处在疫情中心的湖北出版人也交出合格答卷。在武汉“封城”的艰难时刻,出版人克服重重阻碍,快速调动专家作者资源,第一时间为湖北人民提供强有力的抗疫知识支撑。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紧急编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网络试读版于2020年1月23日全网发布,迅速在微信群、朋友圈得到广泛传播。这反映了该社平时在医学出版领域深耕,积累转化了丰厚的优势资源,方能在战时爆发出强大的出版生命力。
出版物表现形态丰富
图3 抗疫主题出版物表现形态
在抗疫主题出版中,出版社各显神通,依据自身积累的资源和数字出版能力,迈向多种融合出版新形态。
抗疫主题出版中频现“一个内容创意、多种产品形态”的出版物,基于云端的“云上协同、网上互动、屏上阅读”融媒体出版服务得到体现。疫情防控期间成规模、集中式推出数字化出版产品的特征非常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正常的纸书印制生产需重启恢复;另一方面,表明出版社策划生产数字化产品的能力和用户数字化体验的接受程度都在提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体现出融合发展的实效。抗疫主题出版物的表现形态如图3所示。
将抗疫主题出版物划分为纸质版、数字版和纸数融媒体版3种类型,纯数字内容或者纸质书链接数字内容的融媒体出版物,已经占到新推出的出版物的70%以上,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平时。出版物表现形态有5个新特点。
电子书技术应用已娴熟。
电子书的数字化版式流式结构已经为出版社所驾驭,是出版社比较得心应手的产品形态。电子书是占比最大的出版物形态,共244种(占比36%)。由于疫情突发,出版社要以知识信息的出版节奏跑赢疫情传播速度,要求出版社不能固守成规,必须以最快速度、最便捷方式进行传播。快速响应阶段,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率先以免费数字阅读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以电子书形态出版则是许多出版社的首选。
电子书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恰好符合这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防疫指导类出版物要与时间赛跑,要尽可能快地粉碎网络上四起的谣言,向公众传达更准确的防疫基本科学知识,而纸质书形态的“指导手册、指南”,需要经过印制流程,印发之后才能到达公众手上。电子书很好地解决了纸质出版时效性差的问题。与此同时,以往只精耕细作出版纸质书的出版社,也在应急响应中打破以往的出版流程,快速组织策划数字出版物,如上海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学生健康指南》仅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是该社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
有声读物迎合阅读新习惯。
声音传播知识,声音更传递关爱,融合出版有声读物已成为继传统电子书之后数字阅读领域的新潮流,有众多生活工作场景,有强大用户群基础,在抗疫战斗中潜力被再次挖掘放大。疫情防控期间传统图书市场用户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有声读物主题出版物的下载量和使用量则温和增长,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有声读物销售情况也持续向好。
疫情防控期间,各音频平台与出版单位积极开展版权合作,充分显示出有声书作为移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影响力,宁波出版社的有声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28问》在各有声平台的总点击量达到20万;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音频版,不仅让视障群体详细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掌握正确防护知识,而且在消除视障群体的恐慌情绪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音频版发布以来,在各地视障群体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中转发、引用超过500次。
有声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生活下的多场景阅读需求,也让阅读的定义得以延伸,成为数字阅读的新生力量。
科普动漫绘本满足少儿疫情防控需求。
面对儿童群体,丰富的出版物能更好地加强孩子们对疫情的认知,有46家出版社采用绘本,出版纸质、音频、动漫等形式的出版物,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世界场景和认知眼光,帮助孩子们学习了解疫情防控知识。东方出版社《给孩子的病毒科普图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妈妈要去打怪兽》等,多形态引领小读者理性应对疫情。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有声绘本《阿干必胜》已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选为11本中国原创抗疫童书之一,陆续被译为10种语言,给数以亿计的世界儿童免费阅读。
增强现实(AR)、移动技术加持。
AR技术、新形态的移动端H5电子书在抗疫出版物中也有应用。2020年2月上旬,河海大学出版社与大地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等融合AR技术出版《防护知识挂图》,调取抗击疫情的音频、视频和3D模型,图文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让中小学生随时接受科普教育。海南出版社制作基于H5的《新冠肺炎预防知识手册》电子书、《你是我的英雄——最美逆行者》宣传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后者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并予以推荐。
这类融合出版物需要出版社长期策划与调研,制作成本较高,因此面世的不多。疫情期间能够如此迅速出版,离不开出版社平时数字出版资源的积累。融媒体电子书除了传统静态阅读元素以外,还融入了音频、视频等动态多媒体元素。此次疫情湖北武汉最为严重,为了帮助外地援鄂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的方言障碍,助力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商务印书馆及时策划出版了融媒体图书《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包括微信版、网络版、融媒体口袋书、即时翻译软件、在线方言服务、视频软件等多种形式。这种增强型电子书不再以文字为主,而是将音频、视频、图片、漫画等多媒体元素与书的内容结合,是利用文字和多媒体元素共同创作的一种互动图书应用程序,技术加持出版创意形态非常经典。
疫情防控音视频出版物也有较好的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加入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引导群众正确防范病毒。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哈曲艺社相声系列”,可在移动端小程序中收听、观看;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首发《抗“疫”战歌》;上海音乐出版社迅速组建“抗击疫情出版物编辑突击团队”,推出一套音像制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抗击疫情优秀歌曲选》。以受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助力抗击疫情,歌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感人事迹,鼓舞战胜疫情的信心,形式也很新颖。
融合出版物成为数字出版试金石。
抗疫主题出版物表现形态丰富,集中展示了出版社实现融合发展、拥抱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努力,在选题和表现形式上,出版社朝着融合出版的方向迈出大步,收获颇丰。在抗疫响应中表现亮眼的出版社基本满足这样的数字出版要求:融合发展程度和数字出版能力较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出版服务,数字出版能力可以满足海量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几项要求能否达成也取决于出版社是否完成数字化专业分工。
抗疫响应中,融合出版物形态成为一块检验出版社融合发展的试金石。已经构建数字化环境的出版社,能够在内容策划、平台赋能、营销网络等方面实现快速反应,与第三方渠道开展内容营销时能迅速拿出应对方案,在纸数同步上游刃有余,融合性高。相反,数字化程度偏弱的出版单位,抗疫响应则比较平淡、吃力。
进行全链条立体化传播
疫情防控期间,纸书、电子书、音视频、有声书、融媒体产品等一众抗疫主题出版物快速传播,直达抗疫需求之地,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得到很好的构建和检验。
传播渠道已实现多样化网络链接。
研究团队发现疫情防控期间,出版社针对不同出版物形态配合不同宣传渠道的融合能力明显提升,出版物信息及数字内容传播的渠道已经矩阵式、网络化、立体化,链接传播网状节点路径复杂,内容扩展传播效果明显。
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疫情防控居家康养健身舞》,可通过下载PDF在线阅读或通过公众号推文直接阅读,还可以通过二维码识别,或者在微信小程序“盐道街3号书院”里搜索,免费观看配套的视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在网络上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随后又在喜马拉雅上线了音频版,纸质版也相继推出。他们还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读本》用文图、长图、H5、小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形式,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陕西传媒网、掌中陕西客户端等自有渠道进行传播,仅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微信公众号点击量就超30万次。贵州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代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通过贵州出版集团官方网站、“黔版书业”微信公众号、贵州数字教育云平台等多渠道免费发布人教版中小学生教材(电子版),供广大教师在家备课、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使用。
疫情期间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
受疫情影响,为保障公众安全,全国各地一度按下“暂停键”,很多出版社在传播渠道上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策略,除了日常为业界所熟悉的传统线上线下传播渠道,这次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应用也十分耀眼。
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人文读书声”月卡特权,用户免费领取,开通后一个月内全店作品免费畅听。广州出版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口袋书:讲文明 树新风 齐参与 防疫情》一书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线下通过广州邮政及阿里巴巴旗下物流渠道派送至各个社区,免费供市民阅读;线上以免费阅读电子书形式,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旗下广州出版社、广州购书中心、广州数字出版公司官微以及书香羊城、新花城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读者还可在公众号免费阅读网络版。
出版社还积极与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合作,免费开放大量自有知识资源,传播渠道大大拓宽。
网端屏多终端内容互通极速传播。
疫情期间,有不少对于打通网端屏内容的出版物内容尝试,尤其是基于H5制作的出版物,如海南出版社的系列读物《你是我的英雄——最美逆行者》《谢谢你,英雄》,均采用易企秀平台制作了H5图书,这种制作方式便捷且高效,音视频多媒体融为一体,为移动端阅读打造。H5的阅读体验完全与手机兼容,一键式操作,并不需要多少成本就可以轻松完成。尽管在阅读的时长上不够持久,但跨终端制作到无障碍阅读的过程,为出版物进行内容互通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网端屏多终端内容互通,在用户画像方面,以及拓展出版市场的深度、广度方面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抗疫主题出版物响应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业务模式的优越性,坚持内容为王与移动优先的原则,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打通网端屏,推动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加强渠道新媒体传播应用创新。
疫情期间,网络成为人们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中网络直播是一种能够让受众获得参与感、即时互动性最强的方式。出版社利用直播平台使得出版行业线上、线下融合更加紧密,是出版产业链上的一大突破。出版社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产生了直播课程、直播卖书、“出版社+新媒体平台”、“出版社+生活服务类平台”等许多生动的模式。
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入驻美团外卖,让读者可以像点外卖一样,在外卖平台上挑选图书并享受送书上门服务,开启了出版社新销售路径的尝试。
立体化矩阵式传播效果显现
立体化渠道不仅是产品信息发布渠道,也是内容展示节点,还是社群互动渠道,加宽加深加长的渠道使出版物的传播增值。在抗疫响应中,除了为业界所熟悉的传统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外,这次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应用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典型如广东科技出版社,2020年1月23日推出行业第一本抗疫出版物后,迅速扩大读者范围和受益人群,在传播渠道拓展上的波次性、立体化效应十分明显。该社第一时间授权香港、澳门同行出版香港繁体版和澳门版,2月初该书被翻译成蒙古文版,藏汉、彝汉和朝汉等双语版,授权东南亚地区出版英文版和马来文版,电子书除夕上线,在天猫、京东、当当、博库等电商平台免费下载量超过100万册。该书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量超过2280万人次,获得超过150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平台转载或推荐,图书音频版在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平台免费发布,收听量迅速达到2000万。
同期,《妈妈要去打怪兽》绘本应用新媒体渠道,从选题创意到极速矩阵式传播,体现出版融合服务。该书选题来自微信文章,推出了中、英文绘本纸质书、电子书、动画视频、有声书等多种形态。由央视播音员免费录制音频,作曲人无偿提供音频配乐,配音导演免费录制;市场营销推广方案确定由作者、出版社、第三方平台首发,其他平台随后跟进。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100多家新媒体平台投放,其中音频版在喜马拉雅、洪恩故事、蜻蜓FM上线,电子书在当当、京东、掌阅等平台同步上架。视频在微博发布不到24小时,观看量就突破10万次,覆盖多个群体圈层,多篇10万+爆文涌现,短短3天内引爆全网声量,仅微博平台累计播放量就超过35万次,单条微博阅读量超过240万人次。
这些案例展示出让人为之振奋的出版传播力,这些跨产品形态与运用多重信息载体的融媒体出版物,预示着未来出版传播的必然趋势。
抗疫主题出版物传播中已经出现先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先声夺人,再由各大自媒体、线上知识服务平台接力的“递进、多维、立体传播模式”,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形态信息载体同步发布,全方位展现出版物的内容,也体现了出版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良性态势。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线上渠道的巨大开发与利用需求,线上线下同步性将会更加凸显,基于移动端的数字出版将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播模式,有助于拓宽出版物的发布渠道,触及更多的用户群体。
从出版功能延伸到相关领域服务
抗击疫情出版服务不仅实现防护指导、防疫科普等功能,出版社还创新了与相关领域合作,延伸出版服务的方式。
“互联网+出版+医疗”跨界融合创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20年1月29日上线兼具“科普+问诊”功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电子版,这本科普读物不仅普及防护知识,还用二维码关联“疫情在线免费问诊”入口,读者只需扫码,便能进入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义诊专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答疑解惑,成为基层疾控和医务人员的得力助手。
“图书+线上心理咨询”起到心理干预治疗作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0年1月31日深夜上线《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电子版,并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四川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工作组专家团队迅速建立起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进防护知识宣传。该书来自防护实际,满足群众防护需求,虽然发布时间已是深夜,但阅读量很快就达到10万+,在疫情突发早期,很好起到心理干预治疗的作用。
“微信多群同步直播”分享抗疫知识。应用“微信多群同步直播助手”软件,解决了微信单群消息推送的薄弱点,直播助手将直播间发布的信息(包括照片、文字、链接、小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图文等)同步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微信群中,大大拓展内容的传播渠道。江西新华发行集团与北京开卷合作推出了微信多群直播活动,让作家与读者直接互动,邀请作者、编辑、作家与读者共同探讨、分享疫情期间心理干预、读书方式等领域知识。通过微信多群直播模式,不仅让读者沉浸在社群营造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将出版内容一次性覆盖更多书店,扩大影响力。
开放平台响应呈现“移垂聚”三大特点
图4 开放知识服务平台类型
快速开放知识资源平台是第二种快速响应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快速开放知识服务平台的主体是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的数字传媒公司。出版社开放服务平台呈现出一些特点。
移动型应用增长迅速。
出版社的服务应用从固网向移动端迁移。本报告将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分为聚合型、垂直型和轻量型等三大类型,开放的知识服务平台分类如图4所示。
聚合型是最早开放的资源平台服务形式,平台占比为17%;垂直型指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者专业知识的内容资源库,占比达到五成以上(53.2%)。聚合型与垂直型在开发时间上是基于早期固网的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两类资源平台也可在移动端查询,实现跨平台应用。轻量型特指移动端兴起的知识服务应用,轻量型知识服务平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快速开放平台中占比近三成(29.6%)。像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教学助手”、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点读”APP、人民交通出版社“车学堂”、复旦大学出版社“i学”APP平台、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APP等都是轻量型的应用平台。抗疫响应中超过50家出版社已经建设了多个轻量型的应用平台,努力跟进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的迁移,先行出版社作出表率。
垂直型平台更体现出版优势。
出版社在专业领域建设的垂直型专业知识服务平台,代表了出版业从出版物内容提供商向知识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信息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映。
抗疫响应中有专为疫情防控组织聚合的专门知识库,如知识产权出版社“新冠肺炎(NCP)防治专利情报专题数据库”、人民法院出版社“疫情防控法律数据库”等,显示出这些出版社深厚的出版资源积淀、扎实的知识服务规范流程建设,最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批专门的数字编辑人才队伍,能够快速重组知识库并提供应急响应服务。
垂直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门槛高、周期长,内容权威、应用可靠,因此这些知识服务平台代表了我国在相应领域知识服务内容的最高水平。但是要搭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内容准确的知识资源库群,提高我国知识资源的生产与供给能力,任重道远。快速开放知识服务平台展现了出版行业的担当和真实水平,知识资源服务的整体规划和平台进阶,仍然值得进行深入观察。
从出版社聚合专业资源的角度说,除了官网、官微的宣传、展示、社群功能外,大部分专门开发的知识资源数据库(PC端和移动端)都在专业知识服务范围。疫情防控期间,出版社开放专业知识服务资源库行动快捷,有关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建设、技术支撑、用户体验、迭代程度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空间聚集,中央专业社挑大梁。
综合来看,中央社以及东部地区在疫情期间快速开放平台响应上表现突出,开放平台出版社、开放平台数量主要都在东部区域。东部区域出版业的内容生产能力与用户规模,以及数字化程度较高,整体综合实力最强。在今后的发展中,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扬良好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用户规模与数字化程度优势,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龙头产业区域,在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其他区域也有开放知识服务平台响应的典型,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轨道在线”学习平台、辽宁教育出版社脉望中华传统文化工程网站、湖南教育出版社贝壳网等。这说明,开放知识服务平台响应和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系,亦和各省区市出版社资源积累、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专业领域知识资源的沉淀和获取,是建设知识资源库的粮草弹药,资源开发建设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沉淀积累,才能在抗疫斗争中迅速行动,闻声响应。
复合出版工程成果赋能抗疫出版服务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以下简称复合出版工程)研发和示范应用进入到尾期,在抗击疫情中,工程研发技术成果给出版社赋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初步观察体现在两个方面。
助力出版社推出服务响应产品。
复合出版工程技术成果赋能出版社抗击疫情快速响应的典型例子有两类:一类是复合工程应用示范单位快速利用复合出版工程研发成果及时赋能。如知识产权出版社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早期,加班加点利用专利信息服务和医药数据加工优势,利用复合出版工程XML智能排版系统,一周内快速开发上线了“新冠肺炎(NCP)防治专利情报专题数据库”,2月3日开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服务。
另一类是工程研发阶段同步设置的出版社应用需求单位,通过自身积累与需求探索,促进软件技术研发。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抗疫响应出版社的“领头羊”,也是复合出版工程出版社需求组组长单位,该社在纸数同步、媒体融合、构建应急出版机制以及后疫情时期出版业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完善国家应急出版体系及国家公共卫生出版体制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助力出版社稳定复工复产。
抗疫斗争中,利用复合出版工程成果促进复工复产是第二种赋能。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地处疫情重灾区武汉,利用复合出版工程“出版社采编流程数字化创新”示范应用成果,远程组织编辑队伍为武汉战疫贡献力量。中国农业出版社在示范应用中搭建图书营销与公众号宣传推广平台,利用复合出版工程“多元发布系统”的数媒发行平台,利用小程序的灵活特点,扩展营销范围。公众号联合运营,公众号内的文章与图书结合,成为销售的流量入口,实现阅读转化为图书订单,多媒体资源和图书资源同步销售。
四川人民出版社是“图书选题及发行分析系统”需求组长单位,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选题论证,形成独立的图书选题报告,编辑据此实现有效选题立项29个品种。中国经济出版社在疫情期间应用图书选题与发行系统,在经济类图书出版领域进行线上图书选题论证,累计有20个选题品种立项,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有序推动图书出版。
关于复合出版工程成果赋能出版社抗击疫情的成果,需要进一步进行发掘和传播。
(本报告由北京印刷学院张志林、刘华坤执笔)